苏轼《定风波》原文赏析
1. 诗歌背景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文学之梁。他的《定风波》是其人生经历中最著名的一首词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以表现雄浑豪迈为主旨的诗歌。这首诗歌写于苏轼被贬谪岭南期间,表达了作者对流亡生涯的思考,同时抒发了作者对自由和风逸生活的向往。
2. 诗歌内容
《定风波》的诗歌内容可以用\"山水平仄异,吴中古即今\"来概括。诗人通过描述风雨摧残生活环境来抒发他的心情和思绪,同时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分三首,每一首都写出了苏轼坚韧不拔、意志坚强的精神风貌,并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1. 第一首《莫听穿林打叶声》,表达对困境的超然态度
第一首《莫听穿林打叶声》,描绘了苏轼如何抗争困厄并恢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他明知自己处于林泉之浩劫,但依然保持淡定超然,态度坚定地说不听那些风声,把自己固定在某种理想和追求之上。他借用这个形象告诉读者,在逆境中有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宽阔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是度过困境的重要因素。
2.2. 第二首《风住尘香花已尽》,表达对流亡生活的思考
第二首《风住尘香花已尽》以描写有关风的景象开始,概括地反复揭示出诗人的苦旅,感慨以生命短暂,东逝西忘。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对旧日繁华生活的怀恋,并以此唤起对流亡生活的思考,用\"忍看千株铁翦金,多少泪珠能值钱\"来表达对流亡生活中无奈的无奈之情。
2.3. 第三首《清砧怨铭咏博山》对自然界的哀叹
第三首《清砧怨铭咏博山》是整首词的高潮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来反映自己在流亡中发生的心理变化,表达出对逝去的美好生活和流亡中的苦难的感慨。他以\"不如怀旧空吟咏,千般伤怀只滞销\"来揭示他自己和其他流亡者之间的共同遭遇。
3. 诗歌意义
《定风波》是苏轼一首成功的诗歌作品,它充满激情和豪情,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中坚强的品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该诗歌刻画了诗人豁达、淡泊的性格和对自由和宽广世界的向往,表达了对流亡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哀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界美好景象和现实境况的激动和思索。
,苏轼的《定风波》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描绘风雨摧残和流亡生活的困境,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乐观人生态度。这首词歌中充满了诗人对流亡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卓越才华和智慧。同时,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国古代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