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历史起源
古代祭祀颂典——《周礼》
除夕,也称为年夜饭、团圆夜或年末之夜,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相传农历新年的这天,神仙们会下界游历,民间俗称“岁首探子”,因此,人们在这天祭祀祖先、奉献祭品,并十分看重守夜,防止神仙们干扰。早在西周时期,《周礼》中便记载有年终祭祀的事宜,表示已经具备了跨年夜的象征意义。
汉唐逐渐形成的新年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形成了“岁岁平安、年年有余”的新年文化,人们在这个时刻享用美食、互赠礼物,表达对未来的期望,祈求来年顺利、平安和成功。汉唐时期,宫廷中已经有了除夕夜之旨,而且成为国家节日。唐朝时的《唐书》、《新唐书》中,巳经有“除夕聚餐”的记载,包括了拜年、团坐、唱歌、燃放烟火等多种庆祝活动。
20世纪中后期登上国际舞台
20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而除夕则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传统。不仅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广泛举行,更成为亚洲和世界各地华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节庆,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展现了除夕在全球华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