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亮,字子欽,号天台,戍九年,中举二次,官至左春坊左谕德。其人忠孝仁义,文为信望义之器。具体其事迹如下:
忠孝事迹
陈希亮幼时父亲早逝,母亲抚养他长大。为报答母恩,他每日勤奋读书,以期日后能为母报效。后母亲患病,他日夜照顾,不离床前。直到母亲过世,他才放下心中的牵挂,但其孝心却一直没有改变。
一日,陈希亮到南岳庙进香,见一位老道士跛足,便扶他上山。道士问他:“你这是要上山做什么?”陈希亮说:“我是来拜神、许愿的。”道士说:“我这里有丹药三枚,只要你吃下去,便可许愿成真。”陈希亮听了,甚是吃惊,道士却急促地催促他,“时间不多,如果你慢了,就来不及了。”陈希亮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放下宝贵的机会,坦诚告诉道士:“我不是为了要求什么,我只是一心念着祖宗和父母。”此事传入民间,大家纷纷称赞陈希亮的孝心。
仁义事迹
陈希亮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借给贫苦人家钱财。一日,一位贫困的书生向他求助,陈希亮便拿出一百两黄金借给他。数月后,该书生找回陈希亮并还去全数。陈希亮偏偏不收,希望这位贫苦的书生能够改变命运,学有所成。
另外,陈希亮对待下属也是十分宽容,官员们有错,有些上司会处罚他们,但陈希亮却选择深谷教诲,丝毫不加惩罚。同官员们相处,陈希亮和善、谦让,深得官员们的敬重和爱戴。
文为信望义之器
陈希亮的文学功底非常高强,曾有“谏院笔、左春坊文”之称。敕书、奏文,都是他的强项。由于他治学严谨、清心寡欲,所写文章中不免有批评时政的内容,但他深得人民信赖,丝毫不受上级抑制。一次,他为剖析弊政而写了一封奏疏,在晚上却被其儿女私下藏走。可次日陈希亮到交奏文处,才知道儿女们把这封奏疏保存完好,他备感不安,所以决定不再写这样的文章。但其兰谷杂忆、文学理论等文章至今都被后人广泛传颂。
以上便是陈希亮的忠孝仁义和其优秀的文学才华。他虽早逝,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成为光辉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