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学习 > 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论文(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比较研究)

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论文(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比较研究)

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比较研究

作为两种主要的诈骗预防理论,舞弊三角理论(FraudTriangleTheory)和Gone理论(FraudDiamondTheory)能够从不同角度识别和控制企业内部的诈骗行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是理论内容、实际应用和理论局限性。

理论内容

舞弊三角理论最早由美国审计师协会提出,认为企业内部的诈骗行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机会、动机和合理化。其中机会是指内部控制不足或把账都交给一个人等因素导致的机会;动机是指个人经济困难、不满意的薪酬或个人利益诱惑等动机;合理化是指个人可以通过道德上的辩护或其他因素来让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是可以接受或合理的。

Gone理论是在舞弊三角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能力。即个人需要具备特定技能或能力才能实施诈骗。因此,Gone理论的模型由机会、动机、合理化和能力这四个变量组成。这样一来,该理论模型更全面地分析了内部诈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舞弊三角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理论,可以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制定相应控制策略,确保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Gone理论则更多地被应用于法律领域。该理论认为会计诈骗行为的成因是动机、机会、合理化和能力四个方面影响的结果。因此,该理论模型有助于法律机构依法打击会计诈骗行为,从而保护企业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理论局限性

舞弊三角理论中的合理化因素比较主观,也比较难以判断和量化;该理论模型还没有考虑到诈骗行为对企业业务的影响及相关成本。同时,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内部诈骗行为,对外部因素劝退的效力有限。

Gone理论中,动机因素过于强调个人因素,而对集体行为因素的考虑不足,模型的解释力也不佳。同时,该理论对动机因素的分类虽然详细,但分类过于复杂,难以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

综上,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准确把握两种理论的特点和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企业内部诈骗的预防和打击。

版权声明:《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论文(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章主要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举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文文章链接:http://www.hgkdd.com/xhxx/10293.html

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论文(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的比较研究)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