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你前行的提示意——探究“叮咛”的含义
那些从小就受到父母、老师、长辈“叮咛”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词的实质是什么?是否发现有时候听了“叮咛”却不一定知道该如何实践?进一步探究一下这个词的含义,可能会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有所裨益。以下是我运用的方法。
第一步:查看词源
叮咛一词的起源有上世纪30年代,首见于中国教育部编纂的《新小学语文读本》,其意思为“唠叨、嘱咐、告诫”。不过后来除了“唠叨”这个比较贬义的含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回归原义,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个词的字义是“两个口又叮咛的样子”,那么对于叮咛者来讲,或许也是一个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这个发现前后似乎有些反差,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指明了“叮咛”的作用范围。
第二步:寻找实例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长辈或者爱人“叮咛”的体验,但是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与主题不相关或者不够具体的“叮咛”,让人不知所措。碰到这种时候,除了听之任之,我们还可以试着主动沟通,找到具体的实例。
例如,当你迟迟没出门,女友叮咛你要赶紧走一会儿了,你却不知道要怎么回应。这时候,你可以主动询问具体的理由,如“是否要参加一个特殊活动?”、“是否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出发点。真正掌握了“叮咛”背后的细节,也才能更有效地作出回应。
第三步:总结策略
经过上述两步探究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应对“叮咛”的策略:
- 寻找实际实例,进行更具体的沟通;
- 理解对方的出发点,更好地回应;
- 关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 根据年龄、性格、爱好等不同因素进行差别化的应对,以达到良好的情感效果。
每个人的“叮咛”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含义和需求。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回应,或许不仅能够掌握交际的诀窍,也可能让关系更加和睦稳固。
总之,“叮咛”这个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探究的态度去实践它,或许可以弘扬一个良好的、能够有效沟通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