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在日常生活中,供是一种祭拜或者奉献的方式。但是在法律中,“供”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而在刑事诉讼中,“供”则是指被告人对于所犯罪行的认罪。那么真正的供是什么?下文将用相应的法律知识解析“供”字的具体内涵。
认罪状态的“供”
刑法中规定,被告人若已经被提起诉讼,又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即被认为处于供认不讳的状态。这个“不讳”意味着被告人如实供述其罪行。若不是如实供述并经证据证明其供述不实,则不构成供认不讳。
对于供认不讳的被告人,检察机关及法院将根据其供述、证人证言、报告鉴定等证据进行判断,并进行法律适用。如果其供述中有必要用到其他人的证言或认定,将询问对方,并计入被告人的供词中。
供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由此可见,在刑事诉讼中,“供”的含义在同时又包含着真正的供以及不真实的供性质。
换一种角度来说,认罪之“供”既可以是一种解脱心理,又可以是掩盖罪行的权宜之计。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
供即掩盖?
有些被告人在犯罪后选择了向检察机关供述自己的罪行以期得到宽大处理,这种供述往往并非如实供述。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中“供”的种类实际上是“假供”。
“假供”的目的有两种,最常见的是期待能够减轻刑罚,另一种则是期望因自首行为获得社会认可。但是,这种“供”方式带有不诚信的因素,不仅难以被认定为供认不讳,而且还将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
供即真诚?
在法律范围内,真诚的供述不仅是一种松绑的方法,而且也有可能减轻刑罚。这种供述不是出于权宜之计,而是基于真正的忏悔和悔过。
经过供述之后,如果法官认为其供述应予采纳,态度认真且色服从,有效缩短了诉讼时间,减少了司法负担。同时,在刑罚时也可能获得相应的宽大处理。因此,在确认被告人属于真诚供述的情况下,供认不讳将成为向社会重新翻篇的起点。
结论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供”的含义及其内涵。在刑事诉讼中,真诚供认不仅是一种忏悔和悔过的表现,还是一种有效缩小诉讼范围的方式,是向社会表明一种重新开始的态度。但是与之相对的,假的供认不仅完全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如果被证明诈骗,将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同时,假的供认也会对司法产生负面的影响,增加法官的工作量,增加社会对司法的不信任。最终,认罪得以悔过的路径是真诚的供认。